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武斌:火箭般的提升

元丰八年(1085年)三月五日,神宗驾崩。宋神宗本来想到他“人才时难,不忍终弃”之语写进诏书,不仅向朝廷发出信号,也是知会苏轼兄弟二人做好重新为朝廷效力的思想准备。于是将苏轼量移到京城附近的汝州。如今神宗仙逝,苏轼本以为有出头的希望,如今感觉泯灭了所有希望。他在《与王定国书》中,感叹道:“先帝升遐,天下所共哀慕,而不肖与公蒙恩尤深。故宜作挽词,少陈万一。然有所不敢者尔。必深察此意。无状罪废,众欲置之死,而先帝独哀之。而今而后,谁复出我于沟壑者?归耕没齿而已矣。”去年神宗得到苏轼的《乞常州居住表》读之,想起穷困潦倒但又才华横溢的苏轼,起了恻隐之心,允许他居住常州。如今他以汝州团练副使,前往常州。

其实,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,所有与变法相悖的人都只能离开朝廷。苏轼反对变法的激进,多次上表反对,只能到地方任职。宋神宗不是“乌台诗案”的始作俑者,但他有绝对的发言权,被贬黄州是他点头同意的。如今在宋神宗逐渐对变法引起的后果产生了不满,自然会想起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才。

苏轼认为的失去机会,正因为宋神宗的去世宋哲宗的即位,高太后当朝理政和旧党如司马光、文彦博、吕公著等旧党回朝为官,如今眼前一片艳阳天。

高太皇太后一理政就想起了当年仁宗皇帝“朕今为子孙得两宰相”之金口玉言,于是六月朝廷恢复他朝奉郎官阶,任登州职守,十月十五日到任登州。十月二十日朝廷诏令至,命令苏轼即刻回朝,任礼部郎中之职。回朝正是司马光、文彦博、吕公著等强烈要求的,重回稳定的治国之路,需要反对激进变法苏轼这样的人才来支持。

元丰八年(1085年)十二月上旬,苏轼抵达京师,安排全家居住在蒲池寺。刚回到京城还是蔡确为左仆射,韩缜为右仆射,章惇知枢密院事,李清臣迁左辖。司马光虽回朝,仅掌门下省,依然受到章惇等辈得谑侮。说明朝廷还是王安石变法派在执政。半个月后,朝廷诰令下,加爵苏轼为起居舍人,又称右史,是掌记言的官,即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,包括指令、命令、决定、巡查行动等,后即撰写为起居注。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,起居舍人自然要接触中央的最高机密,要求人品、道德高尚,必须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。这就是高太皇太后对苏轼的信任。这一职务,虽然荣耀,责任同样重大。于是苏轼连连上书辞免,他在《辞免起居舍人状》中说:“臣受材浅薄,临事迂疏,起于罪废之中,未有丝毫之效。骤升清职,必致烦言。”袒露心声地说:“今者出于九死之地,始有再生之心,危迹粗安,惊魂未返。若骤膺非分之宠,恐别生意外之忧。”这就是苏轼,率真的苏轼。

苏轼未能被辞免,于十二月下旬,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殿,勉强就任。皇帝随机赐予绯色官服和银鱼袋。宋朝五六品官服为绯色,配银鱼袋。苏轼在密州时就已经穿上四品以上才能穿的紫色官服,但由于“乌台诗案”贬了官,这时苏轼只能以七品入侍哲宗。故有哲宗“赐银绯”,以提升苏轼的地位与身份,特表示恩宠。

元祐元年(1086年)三月,苏轼又加爵,朝廷诏命为中书舍人,正四品,属中书省官员,所以例兼知制诰。其职责为撰写诰命,参与国家机密,地位显赫,职权甚重。如朝廷下达的诰命有不合实情,中书舍人可拒绝撰写诰命,即有“封还词头”的权利。如当年苏辙任职商州军事推官,王安石不撰词,苏辙就不能赴任一样。中书舍人一职,必须有出众的才能和资望的人担任,按规定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合格的时候才能任命。朝廷直接向苏轼下达任命书,在大宋立国的一百二十多年间,只有陈尧佐、杨亿、欧阳修三人未经考试而担任知制诰,足可见高太皇太后何等看重和信任苏轼。

这还没有结束!只是苏轼作为一个贬官,竟升迁如此之快,朝野惊讶,百官议论纷纷。苏轼还是感到惶恐,再次上书《辞免中书舍人状》中说:“臣顷自贬所,起知登州,到州五日,而召以省郎;到省半月,而擢为右使。……出入禁闼,三月有余,考论事攻,一毫无取。今又冒荣直授,躐众骤迁。非次之升,既难以处;不试而用,尤非所安。”高太后对于这样的辞状,当然放置不允。但高太后为了赵氏百代基业着想,于八月再次下诏,升迁苏轼为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正三品,着紫服、配金鱼袋。宋朝宰相为二品,一品几乎未曾颁赠过。因此任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奏。同样苏辙右司谏迁升起居郎,再升中书舍人,兄弟二人数月间,均连升三级。苏轼自己都说:“曾未周岁,而阅三官。”

苏轼还是一如既往地辞免,但高太皇太后坚定自己用人的信心,不准奏辞。她不但派内臣董士隆到苏轼住处举行宣诏礼,宣读任其为翰林学士、知制诰圣旨。同时:“特赐紫色服一对,金腰带一条,金渡银鞍辔马一匹。命服出笥,荣动搢绅”。以后苏轼出入朝堂,皆按所赐物件穿戴,佩金鱼袋,骑马上班。苏轼再也无法辞免,只能接收任命和赐物。连上《谢宣召入院状二首》《谢翰林学士表二首》《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二首》,叩谢皇恩,以表对高太皇太后的之于之恩。

翰林学士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晚上进行。翰林学士在院中办事时,也是称之为“锁禁深夜”。一般,翰林学士单日夜里在宫院值班,草拟圣旨,在双日发布。黄昏时,翰林学士顺着宫中东墙进去,直到内东门,那儿为他留有一间屋子,连接皇帝的住处。苏轼任“翰林学士知制诰”(皇帝秘书),这一职位永远是由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,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。再者,为皇帝草拟圣旨,就使苏轼得以亲密接近皇帝和太后。宋代的翰林学士是皇帝侍从近臣中高级别的实职官,其主要职责实为皇帝撰写诰命,凡有大臣任命书、国书、赦书、重大号令等均由翰林学士撰写,并由宫中直接发出,称为内制。故翰林学士又称“内翰”,或谓之“内相”。而中书舍人撰写的诰命,是中书门下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,称为“外制”。在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(1086—1089),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,现都收于他的全集中。苏轼在这里,按照高太皇太后的口述来拟就诏令,以备第二天颁布之用。文字无不铿锵有力、妥帖工巧、简练明确。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,富有例证譬喻,苏轼写来轻而易举。

苏轼从神宗去世的“谁复出我于沟壑者?归耕没齿而已矣。”到如今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兼侍读,光环闪耀,风光无限,哲宗在高太皇太后、司马光、苏轼等的精心辅助下,出现了为历史学家称赞的北宋末年的“元祐之治”。

从神宗去世到现在,短短17个月时间,苏轼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,跃升了12个官阶。这种“火箭”般的升迁,令许多官员更加震惊!这段时间,正是司马光在朝为政或担任宰相期间取得的,元祐元年(1086年)九月初一,司马光因病逝世。到元祐四年(1089年)的近四年,苏轼官职再无变动。只是元祐二年(1087年)七月初四,朝廷又诏令苏轼兼侍读(皇帝的老师),这是苏轼第一次作为皇帝的老师。作为皇帝的老师,必须在人品、学识、才华、德操兼备。所以可以说,苏轼的快速升迁不仅与高太皇太后、宋哲宗有关,还与旧党重臣司马光、文彦博、吕公著等有直接关系。后来,他在对待王安石变法中有利于百姓的变革应该保留中坚持己见,更是苏轼忠心为国报效朝廷的良苦用心有关,因为苏轼内心永远是他坚持与恪守的“民本”思想。

武斌写于2024年2月21日成都家中

随机推荐:
商务正装衬衫 甲醛测试仪 高速tf卡 智慧黑板 家用抽湿机除湿器 隔离卡 螺丝收纳盒工具箱 溶豆 生态木方通 双肩包商务男 男生护肤品套装 拖鞋46 刷牙杯子 男睡衣加肥加大 女大码风衣 罗马仕充电宝20000毫安 连衣裙女性 配汉服的包 鱼桶活鱼箱 za隔离霜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